漂洋过海十余载,"海龟"们为何不愿游回澳洲这片蓝海?
每个人都有一个漂泊的梦,但谁又不想落叶归根呢?最新的《2025年澳人全球发展报告》掀开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:95%的海外澳洲人心系故土,可真正能够回国的却寥寥无几。这是怎么一回事呢?让我们一起来扒一扒背后的真相。
我在悉尼CBD工作的老友小周前两天跟我视频,说起他一个远在纽约的表姐。人到中年,在华尔街打拼了二十年,早就拿到了金融分析师的高级认证,年薪也到了22万澳元。可就在前几天,她在LinkedIn上发布求职信息时,竟然收到了澳洲本土HR的回复:"您的海外经验确实丰富,但可能不太适合我们本土市场。"这让她颇为失落。
这不是个案。一位叫Kate的猎头朋友告诉我,她经常遇到海外澳洲人求职碰壁的情况。"海外工作经验在澳洲职场就像是'镀金'却不值钱的标签,雇主更倾向于熟悉本土市场的候选人。"
展开剩余67%小红在伦敦当程序员已经8年了,每次和国内的朋友聊天,都会感慨生活成本的差异。"在伦敦,我一个月工资能租个不错的公寓,每天坐地铁上班也就3.47澳元。要是回悉尼,光房租就能把我吓死。"确实,数据显示,悉尼的房价中位数已经飙到了111.2万澳元,比伦敦还贵。
生活成本只是表象,更深层的原因是社交圈子的重建。我采访过一位在新加坡工作的澳籍设计师Amy,她说:"回国最怕的就是从零开始。十年没回去了,朋友们都各奔东西,重新建立人脉网络感觉比登天还难。"
一位网名叫"漂泊的袋鼠"的博主在社交平台上写道:"在海外工作十年,薪资待遇、生活品质都已经适应了,突然要回国重新适应,就像把一棵老树连根拔起重新栽种,谁知道还能不能活?"这条帖子引发了大量共鸣。
专业移民顾问James分析说:"很多海外澳人其实是'既想回又不敢回'的心态。他们担心回国后找不到与海外经历匹配的工作机会,也害怕生活质量会大幅下降。"
一位在东京工作的澳籍金融从业者David在社交媒体上分享:"我每天早上去星巴克买咖啡,价格和悉尼差不多。但是我的工资在东京能买到更好的生活品质。回国?我得先算算这笔账。"
澳洲移民部的一位官员匿名表示:"我们确实看到了这个问题,正在研究如何为海外人才回国提供更多支持。但这需要从就业市场、住房政策等多个层面入手。"
有趣的是,疫情后这种现象似乎更加明显了。我的一位在约翰内斯堡工作的大学同学说:"疫情期间,远程办公已经成为常态。很多人发现,留在海外工作反而能享受更高的生活质量,何必非要回国呢?"
不过话说回来,这种现象也并非完全没有转机。最近,澳洲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吸引海外人才回国的政策。一位刚从硅谷回到布里斯班的IT工程师Jack说:"关键是要调整心态,不要把海外经验当包袱,而是要把它转化为竞争优势。"
一个在社交平台上广受关注的评论是这样说的:"回不回国其实不是最重要的,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。有些人选择把根扎在异乡,这未尝不是一种智慧。"
这让我想起了那句老话:"家是游子永远的牵挂,但世界这么大,人生这么短,为什么不多看看呢?"
参考文献:
《2025年澳人全球发展报告》
《每日电讯报》澳洲海外人才调查报告
Advance Global Australians组织研究数据
澳洲统计局人口流动数据
发布于:安徽省